一所高中与2900多个贫困学子被“改写”的命运
发布时间:2018-10-26 09:05 发布作者:中国阳光升学网 浏览量:
这是一所纯慈善、全免费高中,“连袜子内衣都免费”,考上大学、硕博研究生也都继续全额资助学费,甚至细到生活费、路费。
到这所高中上学有两个“铁”标准——家庭贫困和成绩优秀。
创办17年来,本科上线率几乎为100%,每年有四五人考上北大清华,近1/3国华生大学毕业后继续硕博或出国深造——很多濒临失学的寒门学子命运因之转折。
从最“世俗”的眼光看,这所每个年级只有4个班的“袖珍”民办高中,其高考成绩之突出令人咂舌。
但创办者远不满足于此,他们显然有更远大的梦想。
“如果能培养出王选、袁隆平之类的人物,培养一个学生花1000万元也是值得的!”
这座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学校,究竟奇特在什么地方?
3年前,当听到国华纪念中学(下简称“国华中学”)招生信息的时候,唐小龙和家人最初的感觉是“遇上了骗子”。
高中三年学费、食宿费全免,每个月还发“零花钱”;不仅高中“全免费”,甚至考上大学、研究生,其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还都全部由学校承担。
“天上掉馅饼”的事,怎么听都像是被“忽悠”。
难怪包括唐小龙在内的很多人一开始都不太相信。但“诱惑”毕竟巨大——唐小龙母亲早早去世,光靠做水电工的父亲每个月两三千块钱,不足以支付自己上高中和姐姐上大学的费用。
唐小龙决定冒险一试。
不过,报考前,谨慎的唐父还是两次从老家衡阳前往那所500多公里之外的南方学校“实地考察”;录取之后,不放心的奶奶又亲自陪唐小龙去了一趟。
“幸亏当初上了国华!”今年8月22日,那个最初感觉“不太可信”的唐小龙已高中毕业;他扛着行李从衡阳坐火车上北京,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清华大学学生。
不仅唐小龙,17年来,近3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寒门学子,都在这座“全免费”中学的全额资助下,圆了大学梦,甚至硕士梦、博士梦。
初 心
斩断贫穷代际传递,资助一个学生等于帮助五六个家庭
全免费、连袜子内衣都免费提供,这所总被误解的奇特民办学校,真实地存在于广东佛山。
在顺德区北滘镇一条普通马路旁,校园里探出头来的浓荫掩映着写有黑底金字“国华纪念中学”的校门。
能到这座温润美丽的南国高中上学有两个“铁”标准——家庭贫困和成绩优秀。
17年来,国华中学已接收的全国29个省(区、市)23个民族2924名寒门学子中,95%来自农村贫困家庭,5%来自城市困难家庭、失业下岗职工家庭。
14年前,家庭贫困的程晓平差一点就上不了国华纪念中学。
“补报国华那天,下着大雨。”2018年7月中旬,在高楼林立的北京金融街的一座写字楼里,程晓平回忆起当年自己如何“惊险”地搭上国华纪念中学这趟列车。
2004年中考,程晓平考了全县第12名。当他从同村的一位初中老师那里第一次听说“国华”时,报名已经结束。
苦苦央求老师补报名时,父亲眼里的绝望和不甘,深深地印刻在程晓平的脑海里。
程晓平的家坐落在陕西彬县黄土高原上。因为闭塞,当时村里几乎没人出去打工,也没有什么经济作物,一年到头只靠种小麦维持温饱。家里供程晓平一个人读高中已很吃力,上不了国华,就意味着妹妹将失去读书的机会。
当知道被允许参加国华招生考试时,正在集市上卖李子的程晓平收了摊就奔回家。
经过初试和赴国华夏令营考核之后,程晓平如愿进入国华纪念中学。
“世界明朗起来了,未来又有了无限的遐想和可能……”其实,当年程晓平早就做了“最坏”打算——上不了国华就回家种田,让妹妹读书。
3年后,国华毕业后的程晓平考上中山大学。
如今,毕业后找到不错工作的程晓平已在北京买了房、安了家。2014年底,程晓平把父母接到北京,再不用在地里刨食了。2016年,程晓平的妹妹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进入一家银行工作。一个贫困家庭彻底从黄土高坡褶皱中走了出来。
关于命运转折的故事,在国华纪念中学还有很多。
祖母和父亲常年重病缠身,母亲身体羸弱,家里还有两个哥哥,几亩农田供养着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入不敷出。
濒临辍学的盐城学子梅叶峰,遇到了国华。
3年后,梅叶峰被清华大学录取。
2013年,梅叶峰本科毕业,外出挣钱一年,还清了家里十几年所欠下的债;帮将要娶媳妇儿的哥哥盖了一座新楼房;备好父母治病的钱……
2015年,梅叶峰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继续求索,国华则继续资助。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国华学子中比程晓平、梅叶峰家庭境遇更差的大有人在。
有的从小就寄住在亲戚家,有的家里连吃饭的桌子都没有,不少是单亲家庭……
央视曾播出一个反映国华学子命运转折的纪录片,很多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哽咽乃至落泪。
“资助一个学生,帮助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更可能使五六个家庭免于因学致贫。”刚开始听到这种说法,从江苏应聘到国华当校长的季德华也不大理解。
大约2005年,季德华远赴贵州黔南州招生时,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他,当地一个普通农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块钱,而一个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一年差不多要一万块。普遍的情况是,几个亲戚一起供一个大学生读书,这就导致了这几个家庭全部因学致贫。
“而像程晓平、梅叶峰一样,考上全免费的国华,家里立刻没了负担,更不用连累亲朋好友;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都有可能彻底改观。”季校长说。
用知识改变命运,通过“教育扶贫”斩断贫穷的代际传递,这是国华纪念中学出资人、创办者的初衷。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在国华纪念中学校园内的石碑上,镌刻着学校出资人的办学“初心”。
愿 景
“如果能培养出王选、袁隆平之类的人物,1000万元也是值得的”
“舍得给学生花钱”,是国华给人的一个突出印象。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切生活、学习费用和回乡探亲的路费都由学校承担,一切生活用品均由学校免费提供,“包括内衣内裤”,甚至每月还发给每位男生40元、女生60元的零用钱。
早在2002年,当液晶电脑还是“奢侈品”的时候,国华就舍得为学生每人配置一台。
如今,液晶电脑已不稀罕,国华又为部分学生每人配置一台iPad,以拓展新的学习方式。
不仅如此,高中毕业之后,“不管是大学、硕士、博士还是出国深造,只要学生还在读书,国华就将一直资助到底。”季德华说。
算起来,国华每年需要为每个学生花费5.5万到6万元的费用,培养一个学生平均要花25万元。
“国华一年花在一个学生身上的钱,相当于20个希望工程的学生,是不是太奢侈了?”有人质疑国华的资助方式。“考上大学,学生完全可以依靠勤工俭学来支付自己的学费。”还有人不赞同国华连大学、研究生也资助。
“我们赞同把勤工俭学当成了解社会的手段,但不是为了挣学费。”季校长解释说,国华宁愿把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赚学费的时间“买”回来,让他们好好读书,让有志者进一步深造。
办校17年来,几乎100%的本科上线率,每年有四五人考上北大清华——从最“世俗”的眼光看,这座16年前从荒野之地建校、每个年级只有4个班的“袖珍”民办高中,其高考成绩之突出令人咂舌。但创办者的目标显然已不仅局限于“教育扶贫”这一“原始”办校动机,不仅是让寒门学者“有书读”,也不仅是让他们“能考上大学”。
“如果能在这些学生中培养出王选、袁隆平之类的人物,就算是一人1000万元也是值得的!”创办者回应“奢侈说”。
责 任
“学会做人做事”,“否则,即使100%的学生都上了清华北大,也没用”
但办好教育,培养突出人才,不是“敢砸钱”那么简单。
深知大多数学生来自经济落后、边远偏僻的农村,视野相对狭窄,综合素质偏弱,国华想了很多招给他们“补课”“补短板”,帮助这些寒门学子全方位“追赶”,帮助他们摆脱“寒门难出贵子”的魔咒。
9月15日,新一届高一学生入学刚两周,就被老师领着外出“开阔眼界”,参观了广东省博物馆、黄埔军校、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
这是国华的“规定动作”,每年都会多次组织学生到广州、虎门、深圳、东莞等地采风、参观知名企业;
每周,学校几乎都会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等来校开展“国华讲坛”;
寒暑假,学校会放手让学生们回乡开展社会调研……
在学校档案室,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封面各具特色的各届“暑假学生社会调查文集”。
虽然调查内容略显稚嫩,但话题广泛,从精准脱贫、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教育等现实课题,到“731部队对抗日军民的残害”等历史问题,均有涉猎。
“国华给了我更高的眼界和更大的格局。如果在家乡读书,我应该也能考上大学,但也许难以从更高层次上去考虑问题。”来自山东的万雅美同学说。
“没来国华,那走不出的大山就是我世界的全部。”这是如今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博的梅叶峰写给国华创办者信中的话。
很多前来观摩的人都惊叹国华强大的“改造能力”。
“我们对比过,不少学生刚入学的时候英语成绩比本地区的顶尖高中要差出一大截,但高考的时候已经有所超越。”祁玲玲老师言语中透着自豪,“国华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偏远地区,英语尤其是弱项。”
每周六补习英语、看英语电影练口语……能想到的招都用上了。
“乐观向上”“自立自强”是国华着重培养的一种品质。
“你好!”校园里迎面碰见的每个学生,几乎都会主动大方地和你打招呼。
置身校园,望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略显青涩的脸,你会被一种气质感动着。
“考得比预期要差。”在半个多小时的对话中,陈曦始终保持着“招牌式”的微笑,乐观得你猜不出这是一名来自困难单亲家庭的女生。
“我能扛过来的,我的内心很强大的!国华这3年教会了我很多。”陈曦懂事地安慰我们。
很难想象,这些阳光自信的孩子95%来自偏远农村贫困家庭。
好几位老师都坦言自己就是被国华的特殊气质“留下来”的。
我们走进国华食堂的时候,晚饭已接近尾声。
吃完饭的学生正在水龙头前哗哗地洗刷餐具,几名女生穿梭着擦桌子,男生则挥动扫把扫地。
“食堂里除了几名做饭师傅,其他清洁餐具、拖地、收拾桌椅等活儿,都是学生自理。”校办同志说,“学校90%的服务都是学生自己完成。”
每年11月,学校组织的“一日打工体验活动”还要求身无分文的学生们靠打工自己解决一天的吃饭问题。
几乎占据校园一半的400米跑道标准操场,显示了国华对体魄的高要求,对学生意志的锤炼对新生来说有点“残酷”:每年40公里远足;每周末男生1万米、女生8千米长跑……
但多年以后,像李硕硕、卢好等很多国华学子一样,长跑已“附了身”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了工作的减压器、健康的“护身符”。
“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每间教室后墙、宣传栏里,国华校训异常醒目,创办者试图按这“八个字”,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目标,细化到一项项具体要求、举措中,全方位摔打塑造学生。
“国华希望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会做人做事的学生,否则,即使100%的学生都上了清华北大,也没用!”国华出资人不止一次对季德华说。
感 恩
世界500强企业老板当起超级“编外辅导员”
在四季葱茏的国华校园,师生们会不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偶遇”到的学生们会喊他“杨叔叔”。
这位“杨叔叔”,就是国华纪念中学的出资人、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
“对人好,对社会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在7月1日2018届高三毕业典礼上,在9月18日国华开学第一课上,“杨叔叔”给学生唠的是朴实的“家常话”。
国华纪念中学与顺德碧桂园总部大楼只隔一条马路。“杨叔叔”在22层办公,只要踱步到楼道窗户前,就可以清楚地俯瞰整个校园。
“除了毕业典礼、新生入学等重要节点外,平时杨先生也经常不期而至。”季校长介绍,“我常跟师生说,集团的高管排着队都不一定能见到杨先生,而你们想见就见。”
在季校长看来,这座带有杨国强已故兄长“国华”名字的学校,早已远远超出其心灵寄托的范畴;而“出资人”三字,也远不能涵盖杨国强对国华的特殊投入和影响。
“杨先生不是随便来校园逛逛,他会经常找学生、老师聊聊,了解大家的需求、思想动向。”季校长说,这座学校,有杨国强的教育梦想,他对培养人才有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品格有超乎一般的要求。
在国华师生们眼里,这名见多了世面、饱经了人间冷暖的长者不是什么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板,而是邻家叔叔般的超级“编外辅导员”。
“杨叔叔”利用一切场合、机会,用一腔广式普通话,迫切地想把浓缩的人生经验得失传递给他们:“你们今后做事,最重要的是不要怕辛苦,不要狡猾”“不要怕吃亏,要讲诚信”……
“杨先生特别看重中国传统美德,像中秋、元宵等这些传统佳节,他经常携家人与学生们一起度过。”季校长说。
常有国华的毕业生带着爱人、子女回母校看看。更有意思的是,至今已有两届毕业生回校举办集体婚礼。在首届集体婚礼上,杨叔叔满心欢喜地带全家人前来贺喜。
这位别人眼中的“富豪”从不讳言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困顿,相反常常主动提及“18岁前没穿过鞋”“19岁还没有房子住”“一条毛巾用了两年都舍不得扔”这些囧事,以自己的成长故事来激励鞭策生活在新时代的学子们。
“杨先生跟学生聊,跟我们老师聊,有时聊到12点多还不走,说到高兴处就蹲在椅子上讲。”牟新立老师对杨国强与师生交谈的细节记忆犹新。
“杨叔叔”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还向我们荐书,有时还会问我们读后的感受。”如今已是北京林业大学大一学生的陈曦说。
“我读中学时因家贫没有钱交学费,是国家免了7块钱学费并发了2块钱助学金,我才上完学。”杨国强在多个场合反复提起这“人生中最重要的9块钱”,“我深知有困难时别人的帮助如雪中送炭。我也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有了今天的事业。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国家……”
这或许可以理解,1997年事业初有所成时,杨国强就以匿名的方式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帮助贫困大学生的“仲明大学生助学金”(2006年开始增加到每年200万元);
2002年,创办了面向寒门学子、全免费的“国华纪念中学”;
2014年,创办了面向贫困高中毕业生、全免费的“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接着,又创办了面向农村籍复转军人、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
……
抱着对“9块钱”的感恩,杨国强探索出一条“免费教育”的新路径。
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成了国华的价值观。“国华倡导的感恩,不是回报个人或小集体的‘小’恩,而是回报国家社会、奉献国家社会的‘大’恩。”季校长解释道。
国华每届毕业生离校前,都会签署一张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道义契约”,承诺将来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积极扶贫济困,传承发扬国华倡导、践行的爱心与精神……
这份“道义契约”,却是国华毕业生自觉遵守的“硬约束”。
“国华纪念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之后,都参加了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季德华校长语气中带着欣慰。国华对毕业生有比较系统的追踪回访机制。
2016年6月26日,旨在帮扶贫困学生以及助力国华纪念中学发展的“国华校友教育基金”由国华毕业生倡议成立,第一期就在校友中筹到60多万元款项。
“每当有当事人找我‘疏通’,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杨叔叔、季校长谆谆叮嘱的画面。”在深圳某法院负责审理房产案件的国华首届毕业生卢好,坦言国华教育对自己的影响深远。
突 围
“创办国华等于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扶贫路”
“当考到一半的时候,我们那里的教育局就带人闯进来阻止,我们被迫转移了考场。”国华2018届毕业生万雅美还记得3年前自己在家乡参加国华招考时的不愉快经历。
也许是过于独特,国华纪念中学一路走来,遭遇不少争议、怀疑甚至刁难。
即使已经走过17个年头,也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但国华“招生难”的窘境依旧没有根本改观。
不少国华学子都有和万雅美类似的遭遇。来自中部某省的2018届毕业生陈曦说,自己当初准备报考国华时,学校就百般阻挠,最后还是托了熟人才报成。
一些地方从升学率出发,认为国华是来“掐尖”抢优质生源的——所以,即使完全是学生自愿选择到国华上学,他们也不情愿放人。
阻挠者“阵地前移”:有的堵在学生去参加国华招生入学考试的路上;有的在国华招生老师来之前,早早地就把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请”到外地旅游。
一些极个别的地方甚至“动粗”,故意捣毁考场,或将国华的招生老师锁在教室里好几个小时。
“天下还是好人多!”季校长谦和地笑着说,与这些行为相反,社会上有很多热心人,自愿帮国华物色“苗子”。
每年7月中旬,也是江苏省扶贫三会(江苏省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开发协会)的退休老干部最忙碌的时候。中考后没多久,热心的老干部们就帮忙张罗成绩优秀的贫困生进行另外一场考试——国华纪念中学的招生考试。
有的退休老干部已80多岁高龄,还奔走在贫困县的沟沟坎坎中,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
“让贫困生有更好的出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不仅对学生好,对国家、社会也大有好处。国华能提供这样的好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大力支持?!”退休老干部们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
也有不少地方超越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的市县教育局主动推送优秀贫困学子,还给国华写感谢信;有的省教育厅甚至主动发动驻村“第一书记”帮忙推荐学生参加国华选拔。
虽然不容易,但国华会坚持走下去。
“我相信这是一件大善事,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季德华校长望着窗外满眼青翠的校园说。
《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免费”的路能走多远?》,有的报道直接抛出这样的标题。
办学经费,始终是外界关心和好奇的问题。
2002年,杨国强为创办国华纪念中学个人拿出了2.6个亿并成立国华教育基金,在当时,这几乎是杨国强的一半身家。
“创办国华等于是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扶贫路!”作为17年来国华纪念中学的实际操盘手,季德华校长深知学校“风光”背后的“艰辛”,“要想办起来、办得好,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钱,又是实实在在决定学校生存的大问题!”
“基金的钱远远不够用,现在每年还需要杨先生个人额外补助4000多万元。”季德华有些严肃地道出了“新情况”。
“不过,杨先生让我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只管集中精力把学校办好。”季德华又恢复了固有的微笑。
“我甚至希望这所学校早点‘倒闭’,因为那样就意味着社会上不会有孩子因为贫困上不了学。”杨国强曾这样说。
“判定学校办得好不好,不是单看升学率,不是看每年有多少个学生上了清华北大,而是看10年、20年后,这些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怎么样。”季校长清楚地记得杨国强多次对他的叮嘱。
截至今年8月,已经从国华毕业的2300多名学生中,在读和毕业的硕士有616名、博士97名,出国深造50人。
从教育、医疗、金融领域到服务基层,从基础研究到航天、生物、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前沿,都有国华毕业生的身影。
国华学子,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作答。
2015年,因教育扶贫成绩突出,杨国强获邀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在大会开始前,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
2017年,首部教育扶贫蓝皮书发布,国华纪念中学成为典型案例。
从顺德国华纪念中学往东400多公里,是李嘉诚先生资助创办的汕头大学;再往北200多公里,是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现与其他学校合并为集美大学);继续北行800多公里,是马云、柳传志等企业家共同发起创办的湖畔大学、马化腾等企业家共同发起创办的西湖大学,还有清末实业家张謇在上海、江苏等地创办和协办了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300多所学校……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有这样一批“先挣到钱”的人,愿意选择“兴教育”的方式回报国家和社会。
更多>>高校资讯
- 05/23宁夏:关于查询2024年普通高
- 05/23江苏: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体
- 05/17高考后职业规划的现实与未
- 05/17职业规划中的误区与对策
- 05/17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
- 05/17从兴趣出发,规划未来职业
- 05/17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奠定
- 05/17高考后职业规划的四大步骤
更多>>招生政策
- 05/12安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体
- 05/12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
- 05/12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
- 05/12上海: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公
- 05/12黑龙江: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
- 05/12吉林:关于2024年高职高专单
- 05/12辽宁:2024年继续实施高校招
- 05/12内蒙古:关于做好2024年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