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升学网-高校招生-招生咨询-招生报考-报考信息等权威的高校招生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招生政策

80后女孩回忆:高考是我的成人礼
发布时间:2019-10-09 09:47 发布作者:中国阳光升学网 浏览量:

考试,考试,总有考不完的试!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便开始不停地应付考试。小到每天的背诵默写,大到期中期末各类科目闭卷考,如果得了第二,下次得努力争取第一;如果得了第一,下次还得保持第一。这种模式伴随我一路走到高考,直至高考放榜的那天,才长长地舒了口气,惊叹考试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多年后再次回忆起为高考准备的日日夜夜时,我却不再记得挑灯夜战的辛苦和大小考试带来的压力,而是看到了一条清晰的成长之路,这段经历的美妙之处在于,在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不但是成绩,个人能力也会悄无声息地提高,并最终沉淀下来成为一种内在的自信。这份自信使得成年后的我能很好地面对各类工作及生活,无论压力有多大,都能坦然处之。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是生活赋予我的一份成年礼。

  我的父母

  1982年我出生在上海一个平凡的工薪阶层家庭,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寄望于我长大后聪慧美丽,并拥有光明的前景,于是起名为炜丽。

  父亲是国有工厂的技术骨干,母亲是合资公司的财务人员。父亲相貌一般,但非常有才华,经常连夜设计电路图纸,研制新型医疗器械,除此之外,父亲还写得一手好字,偶尔作诗,文采甚好。父亲的长兄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曾被邀请参与核弹研发。同样聪慧的父亲却因为家里不能同时负担两个大学生的费用,高中毕业后便被迫结束了学业。因此,父亲一直很重视对我的教育,希望我能完成他未了的心愿,长大后成为一名大学生,母亲对此亦无异议。

  出于这份对学识的重视,父母自我小学一年级起,便督促我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也严于律己,每晚下班后都准时回家陪我吃饭、看书。尤其是我的母亲,基本不外出,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休息时间大都在照顾我的饮食起居。

  记得我小学一年级时,母亲每晚都会陪伴我写作业,把字迹不工整的部分用橡皮擦去让我重写,直到每个字都写工整为止。在我8岁那年,父亲购买了第一代中华学习机,用DOS系统自编算数题目游戏,供我打发时间,因此在小学一二年级,我对简单加减法就已经较为熟悉,这对当时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已经十分超前了。

  1980年代初的上海虽说开放,但大多数工薪阶层家长对培养女孩子的方向仍处于长大后嫁个好人家即可,包括当时我的几个发小和表姐妹,家庭对她们的学业都没有太多期望。父亲的这个小心愿,让我起步的时候稍稍走在了同龄人的前面,有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兰田中学

  可是,光有良好的起点是远远不够的,我很快就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挫折。虽说小学成绩拔尖,但由于小学本身不是名校,教学质量不高,考初中时虽然发挥了100%的本事,却没能考上市重点学校——曹杨二中。对此我颇为失望,觉得自己平时的努力都白费了,当时整个人都提不起劲儿来,做好了要去就读菜场中学的准备。

  幸运的是,那年暑假父母替我联系到了一所新开办两年的外语特色初中——兰田中学,这所学校是现在民办中学的先锋。父母认为这所学校比较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所中学录取的都是当时没有考进市重点中学,但成绩高于区重点中学的学生,因此生源质量较高。二是,这所全新开办的初中云集了一批从公立教育体系出来的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就是首批“下海”的教师,因而师资力量过硬。就这样,在父母的悉心安排下,开学后我进入了这所民办中学继续初中的学业。

  我仍能清晰记得,在兰田中学学习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兰田中学使用3L教材教授英语,可以在看漫画、听故事的过程中学英语,有时还能跟外教聊天练习口语,这在1990年代初的上海算是颇为先进的教学模式,我在初中的这段时间内,英语水平大有长进,奠定了较好的第二语言基础。除此之外,学校对数理化,甚至体育课也都十分重视,每天各类课程安排颇为紧凑。因此,从初二开始,我便不得不给自己制定精细到分钟的时间表,并必须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各门功课。

  值得一提的是,学业紧张并不代表氛围压抑。当时我们这些兰田中学的孩子不但会学,也非常会玩。记得年轻又有才华的英语老师的口头禅是“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这种说法在当时是相当前卫的。于是,大家更加努力地进行时间管理,才能在完成功课的同时,腾出时间与朋友们结伴玩耍。学农、学军、集体庆祝14岁生日、每年的两次出游、各项运动比赛,一个都不落下。妈妈一度对我颇有微词,觉得不管谁叫我出门,我都欣然应邀,后来她发现这也并未影响我的学业,就不再干涉了。

  初三那年,兰田中学的学生参加了曹杨二中的校内直升考试。这也是我继小学升初中考试以来,再次尝试考曹杨二中,最终以直升考试成绩的第二高分,被曹杨二中提前录取,轻松进入了三年前曾给我带来人生首次挫折的学校。

  三年后的我,不仅学习基础扎实、身体素质过硬,更重要的是,整个紧凑却不枯燥的学习过程激发了我自身的内在驱动力,也促使我学会了有效的时间管理,培养了良好的劳逸结合习惯。现在回想起来,这其实就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并且我也明白了,即使早先失败也无所谓,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并不断努力,便可以从头再来。

  田忌赛马

  高一的班主任金老师是一个年轻但情商极高的女教师。她能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不仅语文教得好,也能与大家建立深厚的友谊,是处理早恋问题的高手。时至今日,我们仍会微信聊天,遇到困惑时,也能与她一同商讨,或一起回忆高中的时光,可谓真正的良师益友。

  进入曹杨二中后学习生活变得较为简单,因为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进入重点大学。平日除了上课就是做题练习,相对于初中来说生活枯燥了不少。已经具备良好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的我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成绩比较平稳地保持在班级前列,物理、数学、英语课程成绩尤其突出。

  高二那年,我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瓶颈,虽然我的理科成绩已经很好,但对于一些可以记为附加分项的高难度题目,一般都没有解题思路。而同年级的部分男尖子生却总有新颖的思路,在数理化的课程上能提出独到的见解,甚至有时让人拍案叫绝。于是我认识到,自己与男尖子生仍有较大思维上的差距,因此颇感苦恼。多年后我才明白,这是思维能力的差距,并不是通过多做习题就可以提高的,而是需要发展开拓性思维,也就是现在教育中提倡的思维创新,而男生在这方面的发展一般好过女生。

  高二下半学期文理分班后,我按部就班地选择了理科,直到分班几个月后在学校的走廊上再次碰到金老师,她听我讲述完理科科目成绩无法拔尖的苦恼之后提出了个有意思的建议,就是采取田忌赛马的方式,改选参加文科高考。这是由于在全国崇尚理科的大环境下,成绩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报考了理科,只有成绩平平的学生才会无奈选考文科。如果我参加文科考试,就好比鹤立鸡群,会十分容易脱颖而出。回家与父母商讨之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可行的做法。

  在市场化起步较早的上海成长起来的我,早就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并怀有未来学习这个科目的想法,而大学的经济学系又是文理兼收的,并不会因为我改选文科而失去报读经济学的机会,父母觉得可以改变原先分科的选择,于是我最终选择报考高考的文科考试。

  在选文理科目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两点。一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是给学生们不停地“补短”,不能偏科,要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极少有人能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极致,在做决策的时候,有策略地进行选择其实十分重要,如果能巧妙地扬长避短,反而能事半功倍达到目的。二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十分欠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辩证地看待问题、逻辑分析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初等教育中所占比例极少,但这些思维能力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若能补足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将更加优秀。

  最终一战

  2001年的夏天,我参加了上海市高考,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经济学系。当时跟随父亲到达考场门口并等待入场的紧张心情恍如昨日。交通管理人员在考场门口示意车辆不要鸣笛,也有家长就地抗议周围的住户在高考期间仍然进行装修,过于嘈杂,影响孩子们的发挥,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在考场门口碰上小学好友小贝,她伸出双手跟我握手,说要沾染我的好运气,我也祝她好运。经过多年来大小不断的考试操练,加上早先做了较有优势的选择,心里底气十足,三天的考试一切顺利。

  放榜的日子波澜不惊,通过电话查询得知我的考试成绩是497分,我在家中一顿蹦跶尖叫以表示庆祝,另外加上校三好学生的加分,500多分的成绩足以考上第一志愿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唯一可惜的是,我的成绩离“零志愿”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录取分数线差距仍有4分,算是没能够考进北京大学。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能进入上海最好的高等学府进一步学习,我还是感激涕零的,没能考进北大的遗憾,很快便烟消云散,我开始盘算怎么度过美好的暑假去了。

  大多数市重点高中的学生都能被一本或者二本录取。有意思的是,女孩成绩并不亚于男孩,相反可能更为优秀。我想主要因为,一来每个家庭都有能力负担独生子女接受初等教育的费用,所以男孩、女孩机会平等;二来我们的教育体系以授课为主,早期女孩较男孩更听话,更喜欢受教的上课模式,因此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如鱼得水,只要按部就班,总体成绩不会有太大偏差。

  我的小伙伴们大多进入了自己填报第一志愿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同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江南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厦门大学等,得到了进一步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毕业之后也纷纷进入医疗、银行、保险、建筑等各个领域工作,并渐渐晋升为各行业的管理型人才。

  2001年,在美国发生“9·11”的那天夜晚,我搬入了复旦大学的宿舍,高校生活从此开始。为了备战高考,我成长得自信、有毅力、基础学识丰富,并会进行自我时间管理,在我18岁之际,我想,这是一份不错的成年礼。

  孤陋寡闻

  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我也练就了个另类的独家本领,就是考前记住大量考点,考完忘得一干二净的本事,而且完全不管风云时事,只要是跟考试内容无关的话题,一律不闻不问,真是做到极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于是,成年后悲催地发现,自己除了专业方面,其他领域完全就是小白。工作之后这个缺点更是阻碍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跟客户实在是缺乏聊资,只要是工作以外的话题,我就只能微笑装萌,蒙混过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装萌这招也用不了了,于是才不得不开始关注各类天文地理、鸡毛蒜皮,力争能与他人有共同话题。

  另外,父母虽然重视学业,但并没有培养我兴趣爱好的意识,于是我琴棋书画,样样不通,能拿出来的特长可谓一无所有。经常与朋友谈笑的一件趣事便是,我有一双修长的双手,很适合弹奏钢琴,父母认为,培养弹琴并不重要,说不定学校到时候会有音乐教师来选中我,进行培养,遗憾的是,一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没有等到这样的教师出现。因此,从未学过乐器的我对音乐的感知度颇低,甚至五音不全。记得有一次在大学,想要参与才艺表演,我苦练竖笛希望可以用此才艺一鸣惊人,结果发现完全就是痴心妄想,乐器的培养跟备考不一样,可不是能临时抱佛脚、一蹴而就的,当时没日没夜苦练了一个月,却只能吹出来一支节奏不准的曲子,最终只得放弃。

  不久之前,借着孩子们今后可以学琴的名头给自己买了一台电子钢琴,自学弹奏,其乐无穷,深感音乐魅力。但是水平与孩提时代就开始学习的90后相比,一定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如果有机会的话,我真心希望从小学习一些乐器或者体育项目,作为适当的兴趣爱好,至少可以播下一些种子,说不定日后某时某颗种子能发芽成长,甚至开花结果,生活一定为此增色不少,岂不妙哉。

  后记

  如今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及接受过的教育都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思考。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在全球化发展及中国多年来实施改革开放大环境之下,国际学校纷纷建立,海外求学成为时尚,于是高考不再是莘莘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通道。但考虑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的契合度、个人就业后可能存在的上升空间,相信大部分家庭仍会选择让孩子参加高考,进一步接受中国的高等教育。因此,借鉴往年的高考经历并从中获得启发依旧十分有必要。

  早期的我认为高考成功是个人努力及运气使然,成年后才意识到这其实是社会发展、家庭意识、学校教育甚至地域分布特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现时的我依旧才疏学浅,未能对这些因素进行更加深入浅出的分析,但我深刻地体会到,备战高考的过程,能培养一个人的坚强意志、抗挫折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及执行能力等,这些都是今后工作及生活的根本,也是我参加高考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