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2022年上海春考语文试卷:落实“双新”理念 发挥育人功能
发布时间:2022-01-10 15:06 发布作者:中国阳光升学网 浏览量:
1月8日上午,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简称“春考”)语文科目顺利结束,市教育考试院邀请语文学科专家对试卷进行了评析。专家一致认为,试卷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综合考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体现学科本质,落实“双新”(新课程、新教材)理念,有利于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进。
一、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育人功能
试卷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紧扣时代脉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社科类现代文关注当代社会中的网络社交问题,话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贴近考生的生活,回应考生成长的真实需要。文学类现代文让考生通过感知柿子树、黄牛、母亲等艺术形象,展开对生命历程的思考,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激发考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培养考生宽广的人文情怀。文言文一刻画了清廉正直、以身作则的傅良弼形象,突出其体察民情、体恤民生的为官之道;文言文二借助竹、柳菊、园蔬等巧妙表达对“君子”的理解,彰显心系苍生的文人情怀,体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两篇文言文,一重理政之智,一显修身之德,从不同角度给考生以启发和借鉴。写作题引导考生结合园林、缩写读物、博物馆等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产品,反思常见的观点,发现惯性思维中的漏洞,鼓励考生有理有据地发表创见,引导他们理性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促进他们提升审美品位,获得精神成长。
二、体现课标理念,彰显学科本质
试卷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等要求,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试卷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考查既各有侧重,又有机整合。积累运用、文言文一侧重考查语言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理解观点、做出推断、分析推理过程、概括论述思路,侧重考查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和古诗鉴赏,要求考生把握作品的语言、构思与情感,侧重考查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文言文二要求考生分析作品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增进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试卷既体现单个任务群的学习要求,又注重不同任务群之间的整合。如校庆活动中的采访提问和调查研究中的问题设计,指向“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社科类现代文讨论网络社区融入问题,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文学类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谈谈文章相关内容“是否依然反映费孝通所述乡土社会中‘孝’的特点”,整合文学类作品与学术著作的不同信息,引导考生综合思考,并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体现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任务群的联系。
三、贴近教学实际,稳步推进课改
试卷延续上海卷一贯风格,整卷结构、分值比例、题型、题量保持稳定,题干指向明确,试题难度符合选拔性考试要求。
试题注重设置情境任务。具体情境的设置贴近考生日常生活,体现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教学导向。如试卷中设置的访谈和调查等情境,与“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一致;又如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分析推理是如何成立的,考查了考生在“逻辑的力量”等单元中形成的逻辑思维能力。试题注重综合性,如诗歌鉴赏,要求考生联系诗序和注释,整体理解作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了多文本阅读的理念。
写作题贴近考生生活和实际认知,引导考生审视熟知的生活现象与社会文化,反思“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一观点,凸显上海卷作文命题始终坚持的思辨性特征。考生可以扣住“浓缩”与“精华”这两个关键词,对这个观点加以考察。例如,什么是浓缩?何以称得上精华?进一步思考如何浓缩,是取舍扬弃还是萃取升华?在浓缩的过程中,人为因素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怎样的浓缩对精华的获取才是有必要的?还应扣住“就是”进行思考,浓缩的是否必然是精华?从而对“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一判断进行批判性思考。考生可结合题目中列举的现象及个人的积累,从这个观点的合理性或局限性的角度展开分析与论证,从而达成对日常现象、惯性思维的重新审视和理性反思,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缜密性。这样的写作题保持了一贯的思辨特色,又增加了生活元素,贴近考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使写作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一、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育人功能
试卷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紧扣时代脉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社科类现代文关注当代社会中的网络社交问题,话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贴近考生的生活,回应考生成长的真实需要。文学类现代文让考生通过感知柿子树、黄牛、母亲等艺术形象,展开对生命历程的思考,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激发考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培养考生宽广的人文情怀。文言文一刻画了清廉正直、以身作则的傅良弼形象,突出其体察民情、体恤民生的为官之道;文言文二借助竹、柳菊、园蔬等巧妙表达对“君子”的理解,彰显心系苍生的文人情怀,体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两篇文言文,一重理政之智,一显修身之德,从不同角度给考生以启发和借鉴。写作题引导考生结合园林、缩写读物、博物馆等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产品,反思常见的观点,发现惯性思维中的漏洞,鼓励考生有理有据地发表创见,引导他们理性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促进他们提升审美品位,获得精神成长。
二、体现课标理念,彰显学科本质
试卷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等要求,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试卷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考查既各有侧重,又有机整合。积累运用、文言文一侧重考查语言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理解观点、做出推断、分析推理过程、概括论述思路,侧重考查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和古诗鉴赏,要求考生把握作品的语言、构思与情感,侧重考查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文言文二要求考生分析作品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增进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试卷既体现单个任务群的学习要求,又注重不同任务群之间的整合。如校庆活动中的采访提问和调查研究中的问题设计,指向“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社科类现代文讨论网络社区融入问题,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文学类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谈谈文章相关内容“是否依然反映费孝通所述乡土社会中‘孝’的特点”,整合文学类作品与学术著作的不同信息,引导考生综合思考,并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体现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任务群的联系。
三、贴近教学实际,稳步推进课改
试卷延续上海卷一贯风格,整卷结构、分值比例、题型、题量保持稳定,题干指向明确,试题难度符合选拔性考试要求。
试题注重设置情境任务。具体情境的设置贴近考生日常生活,体现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教学导向。如试卷中设置的访谈和调查等情境,与“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一致;又如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分析推理是如何成立的,考查了考生在“逻辑的力量”等单元中形成的逻辑思维能力。试题注重综合性,如诗歌鉴赏,要求考生联系诗序和注释,整体理解作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了多文本阅读的理念。
写作题贴近考生生活和实际认知,引导考生审视熟知的生活现象与社会文化,反思“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一观点,凸显上海卷作文命题始终坚持的思辨性特征。考生可以扣住“浓缩”与“精华”这两个关键词,对这个观点加以考察。例如,什么是浓缩?何以称得上精华?进一步思考如何浓缩,是取舍扬弃还是萃取升华?在浓缩的过程中,人为因素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怎样的浓缩对精华的获取才是有必要的?还应扣住“就是”进行思考,浓缩的是否必然是精华?从而对“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一判断进行批判性思考。考生可结合题目中列举的现象及个人的积累,从这个观点的合理性或局限性的角度展开分析与论证,从而达成对日常现象、惯性思维的重新审视和理性反思,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缜密性。这样的写作题保持了一贯的思辨特色,又增加了生活元素,贴近考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使写作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试卷充分考虑考生的适应性,贴近中学教学实际,体现“学教考一致”的评价理念,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语文学科“双新”改革的稳步推进。
更多>>高校资讯
- 05/23宁夏:关于查询2024年普通高
- 05/23江苏: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体
- 05/17高考后职业规划的现实与未
- 05/17职业规划中的误区与对策
- 05/17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
- 05/17从兴趣出发,规划未来职业
- 05/17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奠定
- 05/17高考后职业规划的四大步骤
更多>>招生政策
- 12/04教育部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
- 12/04事关招生入学,教育部出手
- 12/0494所!2024年高校专项计划招
- 12/04合肥市中小学招生政策发布
- 12/04徐汇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常
- 12/04贵州:关于做好2025年高职院
- 12/04523所高校招收退役大学生士
- 12/04北大、清华等523所高校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