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学改革重在职业能力培养_阳光升学网-高校招生-招生咨询-招生报考-报考信息等权威的高校招生服务平台 

阳光升学网-高校招生-招生咨询-招生报考-报考信息等权威的高校招生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招生政策

中职教学改革重在职业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19-05-31 13:02 发布作者:中国阳光升学网 浏览量: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及发展战略决定了在不久的将来,必定有大量的职业被淘汰,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局部“去工业化”,以及高端技术的使用和信息化浪潮,对战后新兴职业形成的威胁就足以引起我们思考。如若不然,到了2020年,现在从事简单装配职业的许多技术工人,那时也就四十岁左右,大都有了家庭,如何转职?如何维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格局”进而达到社会和谐?这都需要我们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作为衡量中职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应是:既要适应社会需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又要充分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支持人的终身学习。其中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坚持关注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关注职业流动性

  在新形势下,一些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是单纯重视职业岗位技能操作培训,使学生的“职业”缺乏变通性,短期内或许能给人一技之长,但长远看却导致了被动性,使人才培养周期跟不上技术淘汰周期。所以在中职教学改革上应本着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办学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论及应对职业流动性的原则时认为:“为人们投入工作和实际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其目的应该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人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务,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使他能跟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而较少地注意到训练他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种专业实践。这种教育应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个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这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中职教育需要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课程、职业素质教育、基础文化素养的提升,特别是文化基础课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要均衡文化基础课与其他课程的结构和比例

  中职教育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不仅关注基本能力为主,使学生具有适应相关、相近专业的基础并支持其有可能自主选择职业,还应当关注方法、态度、创业、自主更新等能力,以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职教学有必要致力于从目标到课程结构到内容到教学方法及形式的系统改革,这种改革有必要进行双向拓展,既关注学生的普适性改革,支持并满足学生将来发展的需求,增强办学的可持续性潜力,也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适应市场及企业的需求,加强学校的办学竞争力。其中,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侧重培养学生规范的、基础的能力,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以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均衡地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促使各类课程形成科学的结构和保持合理的比例。

  系统改革中职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中职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就要从专业划定、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实施、学业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

  专业划定直接关系到培养何种专业技术人才及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问题,应以宏观为主,可以将来经济发展的职业需求为主要参照,再将当前社会企业所需的专业按一定的标准来合并归类,从专业划定上就为学生考虑到将来的职业流动性。

  考虑到中职的教学现状,教材建设仍以学科来分类。文化课教材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或方法,编写时应参照国家对本学段的学历教育要求及学生义务制学段的学习情况,再分析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将本学科最基本的知识、方法等贯穿其中,形式不一定要突出职业特点,只要符合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宜于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即可,培养其相应的学科思维方法;第二部分,结合学科特点将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及与工作相关的常用知识按一定的体系分章节编写,主要是宏观常识,目的是通过文化学科教学渗透相应的社会、职业常识,为其将来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选择及流动打基础;第三部分,按国家或权威部门划定的专业来分类,或依据一定标准按文化学科的特点,将相应专业合并分类,突出相关专业特点,将学生需要的及将来专业发展特点中的基本常识介绍给学生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专业课理论教材也相应地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应以大类划分为主,类似于传统文、理学科划分,将最基本的专业理论及将来可能需要的理论知识按一定的体系教给学生;第二部分,按国家或权威部门划定的专业来分类,或依据一定标准将相应专业合并分类,突出相关专业理论特点;第三部分,重点介绍各相关专业的发展方向及相关理论,为学生将来职业选择做好规划。

  课程设置应按照国家相应规定的基本要求,按照理论学习与技能习得的基本规律来交叉设置,突出“教、学、做三合一”的原则,尽量避免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实训分开,这也是实施能力导向的“整合教学法”所必需的。

  教学大纲应成为将学生学业整合成建构能力导向的一种参照,为科学评估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学业成绩提供可操作的依据,具体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理论与学科能力要求;第二部分,相应学科中社会生活与职业能力规定,可按专业及将来发展需要的不同要求分成相应的等级及一定的宏观能力要求和具体能力要求,即具体教学目标或局部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按“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的原则,规定出应完成某一与职业或将来发展相关的综合任务或专业活动,即最终的整合目标,并为了有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估,应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等级。

  教学实施应以能力为导向,在尊重学生个体主体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个体以一种内化的方式来调动所学的基础文化及相应的专业理论等资源,来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一任务。

  学业评估应坚持形成性评估、补救评估与终结性学业评估相互协调的原则,以利于实行弹性学制及学分制,最终达到对发展潜力不同的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比如有些学生成功回答了有关知识和技能的问题,但他们并不具有能力,相反有些学生没有正确回答这类知识问题,但他们却是有能力的,这就需要形成性评估和补救评估来公正地对其评价。要检查某一学生是否获得某种职业能力,可让他面对一系列反映这一能力的情境,而学生面对这些复杂情境完成的任务就是教师进行终结性学业评估的内容,当然,在对学生进行终结性学业评估时,仍需形成性评估、补救评估来对学生作出较公正的评价。

来源于:http://www.zgygsx.com/   图片及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信息请点击关注:阳光高考 阳光升学 报考信息 高校招生 高考志愿 招生考试报 北京考试院 河北考试院 山东考试院 广东考试院 山西考试院 陕西考试院 四川考试院 广西考试院 甘肃考试院 宁夏考试院 内蒙古考试院 河南考试院 湖南考试院 湖北考试院 贵州考试院 黑龙江考试院 辽宁考试院 吉林考试院 安徽考试院 福建考试院 浙江考试院 云南考试院 青海考试院 西藏考试院 新疆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