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苏世民书院:用好中国特色 培养世界英才
发布时间:2017-03-01 17:08 发布作者:中国阳光升学网 浏览量:
在成为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首批学生之前,美国女学生雷邦吟(Bonnie Lei)在巴西做过社会实践、在南非做过青年志愿者。但最打动她的还是在北京3个月的学习经历:“我的本科专业是亚洲和中东研究。今天,中国不再是一门选修课,而是一门必修课。读懂中国,对于读懂自己的国家、读懂世界至关重要。”
来自喀麦隆的伯乐思(Blaise Buma)在进入苏世民书院之前,从没到过中国,却同样对这个飞速发展的国家充满好奇。他希望,能把中国的发展经验带回非洲。
在各界关注中,来自31个国家的110名首批苏世民书院学生度过了他们在中国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在他们学习、生活的合院式建筑内,从课程到活动,处处渗透着中国特色:阅读英文版《孙子兵法》、品鉴唐代典籍《贞观政要》、开设《中国改革与社会变化》《中国政治体制》等课程,还通过“Deep Dive”(深潜)等社会实践,深入到中国的政府机关、企业和乡村。
近日,记者再访苏世民书院,与学生一起上课、交流,观察中国用自身特色为世界培养顶尖人才的过程。
拆掉“围墙”,拓宽对中国的认知
早上8点,苏世民书院一楼餐厅。
一位女生端着托盘老远就跟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打招呼。每张胡桃色实木桌上都摆着一张桌牌,有的写着“我们只说中文”,另一些却是“我们只说英文”。
“她是印度尼西亚人,刚来就跑去和校队踢足球,踢得棒极了。”潘庆中向记者介绍,“除了餐桌的设计外,我们希望随处都能给学生充分交流的空间。”
在物理建筑上,独门独院的苏世民书院在清华园似乎是个特殊的存在。如果愿意,这些学生完全可以待在有图书馆、教室、餐厅、宿舍的书院里足不出户,但在采访中,无论是校方、书院还是学生,都希望能迅速拆掉这座物理上的“围墙”。
“基于种种原因,书院需要有个独立建筑,在课程设置上也不能完全跟普通学生在一起。但从最初设计起,包括苏世民本人在内,考虑最多的是融入。他甚至问我们,学生能不能和清华学生一样骑自行车。”书院院长李稻葵告诉记者。
这样的理念渗透到了细节中。记者发现,在占地不小的书院里,学生们的卧室反而非常小。“希望可以把他们从宿舍‘赶’出去。”潘庆中笑着说。
其实最开始,办学者们并不是没有担心。苏世民本人甚至连续给潘庆中发来多封邮件,反复表达担心之情:网络世界如此发达,如果有些工作做不好,学生们会不会通过网络将抱怨向全世界放大?
“学生刚来的见面会上,确实听到了一些尖锐的声音。”潘庆中说,半年过去,越来越多的宽容和理解取代了抱怨,这要归功于这种打破界限、无处不在的融入。
报到的第二天,来自瑞士的女孩奚粼轩(Jasmin Stadler)就和来自美国的同学何佳(Jessica Hocken)跑去参加了清华知名社团——晨跑小分队。博士生尹西明是晨跑小分队的负责人,在他看来,这些来自海外的学生充满了对中国的热情:“跑步间隙,他们总爱和我们交流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很开放。”
让来自新加坡的蔡佳韦最难忘的,是前不久清华的传统活动“一二·九歌咏比赛”。比赛中,学生们带来了一首周华健的《朋友》,“音乐是国际化的,想唱好就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我们在练习中相互指导,更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李稻葵说,这种对“中国特色”的运用或许可以为当下的留学生管理提供镜鉴:“因为英文授课课程不足等,现有的留学生大多参与度低,这可能会隔绝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与认识,需要反思。”
研磨课表,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
上午10点,书院地下一层的小班教室,争论已成常态。每个学生手边有一块白板,方便随时写下观点发问。隔壁教室里,还留着上一节汉语课没来得及擦掉的板书,写着“降落”等词组,“这个班学生的汉语水平已经很高了,还有几个学生能用汉语说脱口秀。”书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当问及来书院最大的愿望时,很多苏世民学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了解中国”。
事实上,开学才一个月,在加拿大籍教授贝淡宁(Daniel Bell)与清华中文系教授汪晖共同开设的“中国文化、历史及价值观”课程中,他们就已经开始阅读英文版《孙子兵法》了,而课外参加哲学读书会的学生在贝淡宁的指导下阅读起唐代名著《贞观政要》。在书院课堂上,他们还可以听到对中国不同角度的解读:前不久,在“21世纪的中国基础设施、创业、教育与领导力”的学术讲座中,哈佛大学教授柯伟林就阐述了对“21世纪会否是中国世纪”问题的理解。
尽管4年前曾在清华学过两个学期中文,但前不久的一次“Deep Dive”还是让奚粼轩更真切地认识了中国。这是“中国社会实践”课程的体验式考察环节,一周时间里,学生们分为经济、农村、教育、社会发展、政治领导力等支队,前往西安、宝鸡和苏州。
“西安是西部城市代表,是古都,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一带一路’的重要城市。那里既有高楼大厦,也有窑洞民居。苏州则是东部城市的代表,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缩影。我们希望他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潘庆中说。
从融入到理解,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中国,而非灌输式地刻意塑造,这也体现在书院历经三年讨论才敲定的课表上。
潘庆中介绍,尽管书院以美国金融家的名字命名,但课程设置、学期结构等都由清华设计,主要讲课教授也来自清华。书院目前拥有公共政策、经济管理、国际研究3个专业方向,5门核心课程:“比较公共治理”由清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讲授;“中国与世界重大经济议题分析”由李稻葵讲授;“中国与世界重大国际关系议题分析”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原院长、美国研究中心原主任倪世雄讲授;“中国文化、历史及价值观”由汪晖和贝淡宁共同讲授;“中外领导力概论”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古塔姆·穆昆达及清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有强讲授。核心课程可以五选四,其中“中外领导力概论”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此外,书院还设计了16门选修课,学生可依照自己的专业方向,挑选3到4门。
“我会讲全球最重大的经济话题,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讲来自中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一些理解和做法。”李稻葵说,这与他以往讲给经管学院学生的有所不同,“我希望能通过这一年,让学生学到两样东西:一是国际视野,让他们知道在本国之外,还有其他解决类似社会问题的方法。比如政府怎么收税,中国有这样的办法,美国有那样的办法。第二,希望通过学习让他们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这不光是体制和政策,更是在它们背后文明的思路。比如怎么理解和谐,怎么理解冲突,怎么理解政府与个人的关系。他们能够理解甚至部分地欣赏。”
搭建平台,站在中国“走出去”的高度
事实上,除了在教育教学层面的开拓创新,苏世民书院从诞生起就被赋予了更多期望。
书院开学伊始,曾有清华学生在网上发帖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这是过去“留美预备学校”的逆转。
李稻葵并不否认,书院希望为这些优秀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更好观察中国的窗口。在对首批学者的面试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美国海军学院毕业、排名第五的毕业生:“他说他要来我们的书院,之后再回国,继续参加海军训练,进入海军特战队。我们问他,你来这个项目,有什么意义吗?他说,希望能够更了解中国的战略意图,避免两个国家未来出现军事上的误解和冲突。他成了我们的学生。”
潘庆中建议,解读书院要站在中国“走出去”的迫切需要的视角。从筹建开始,他就时刻感受到这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前几天我去哈萨克斯坦开一个有关‘一带一路’的学术会议,几百人聚在一起讨论中国问题,只有我和另一个前驻哈参赞是中国人。我们太需要从国家的顶层设计上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了。”
当然,作为办学者,他们也敏锐地观察到,继苏世民书院之后,一些学校也在积极谋篇布局,打造类似项目或书院。他们建议,办学需要远见,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用好中国特色和自身特色,要有差异,不能单纯地复制粘贴。
更多>>高校资讯
- 05/23宁夏:关于查询2024年普通高
- 05/23江苏: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体
- 05/17高考后职业规划的现实与未
- 05/17职业规划中的误区与对策
- 05/17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
- 05/17从兴趣出发,规划未来职业
- 05/17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奠定
- 05/17高考后职业规划的四大步骤
更多>>招生政策
- 12/04教育部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
- 12/04事关招生入学,教育部出手
- 12/0494所!2024年高校专项计划招
- 12/04合肥市中小学招生政策发布
- 12/04徐汇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常
- 12/04贵州:关于做好2025年高职院
- 12/04523所高校招收退役大学生士
- 12/04北大、清华等523所高校承担